“司法所的門要常開,人要常在,要變上訪為下訪。我們與其讓老百姓到鄉上找我們,不如我們主動沉下去找老百姓……”
  ——農敏康
  9月12日中午,板侖鄉司法所。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板侖鄉司法所所長農敏康處理完手頭工作,看了一眼台歷上記的兩個電話號碼,想起木臘村村民方志輝與方志剛的土地糾紛正等著他調解。
  和往常一樣,農敏康就著常備的壓縮乾糧啃了幾口,叫上司法幹警楊茗凱,開著那輛司法所破舊的麵包車就往木臘村趕。
  “茗凱,我感覺雙眼冒花,還有點頭疼。”
  “所長,你不舒服,咱們先回去,改日再去調解也不遲。”
  “不行,我們先去做個筆錄。”
  一路上,農敏康和楊茗凱說著話,徑直進了木臘村方志輝家。
  “農所長,你這是咋了,不舒服嗎?就為這點小事咋不等兩天再來?”方志輝看見農敏康一手按著胸口一手做筆錄,關切地問。
  “你這兒我遲早都得來……”
  農敏康一邊說著,一邊堅持記下滿滿一頁筆錄。
  這時,快到縣司法局通知下午開會的時間了,農敏康堅持著趕回司法局。他雙手捂著胸口走進辦公室,一頭趴倒在桌子上。同事們嚇壞了!將農敏康抬上車就往醫院送。
  輸液、打強心針、做人工呼吸……次日凌晨1時40分,農敏康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3歲。
  9月18日早上7點,板侖鄉1000多幹部群眾趕來為農敏康送行。按照當地習俗,比逝者年長的人不能抬棺,但是農敏康人緣好,在司法所老法律服務工作者凌光元(比農敏康年長)的帶領下,很多年長的街坊鄰居都來輪流抬棺,送農敏康最後一程……
  “這小伙子是本地人,又懂法,調處糾紛有辦法!”回憶起與農敏康生前共事的點滴,板侖鄉分管政法的黨委副書記楊尚學既感欣慰又覺遺憾。
  板侖鄉格拉村小組南面與坡桑村小組接壤,自1990年以來,兩村因山界界線不明引發糾紛,經多次調處雙方均未達成協議,2011年5月,坡桑村小組村民進入爭議林地種植林木致使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為防止發生意外,由鄉黨委政府牽頭,司法所、林業站等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再次進行調處。農敏康白天與其他組員一起進村入戶收集調查筆錄,走訪早期勘界人員,晚上回到鄉政府接著研究調解方案。3天時間就將該起歷史遺留較長、涉及面廣的糾紛成功化解。
  從此,曾經對他持懷疑態度的縣鄉領導、村幹部和群眾開始對農敏康這個鄉政府會計、科技助理員出身的司法所長高看一眼。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農敏康認為,對法律的無知是農村大部分矛盾糾紛產生的根源所在,於是,農敏康精心製作了一套法制宣傳展板,每逢板侖鄉集市,就擺放在街頭巷尾顯眼位置。
  “司法所的門要常開,人要常在,要變上訪為下訪。我們與其讓老百姓到鄉上找我們,不如我們主動沉下去找老百姓……”這是農敏康生前常說的話。
  那輛被他稱之為“寶馬”的破舊麵包車裡,放的都是農敏康每次下鄉串村必帶的“見面禮”,包括《法制日報》在內的法制報刊、法制宣傳資料,見人就發。
  板侖鄉黨委書記梁鳳萍告訴記者:“11個省州縣重大項目的徵地拆遷使得板侖鄉成為了富寧縣有名的‘上訪鄉鎮’。自農敏康當司法所所長六年來,通過扎實有效地開展普法宣傳和人民調解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糾紛處理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在板侖鄉轄區內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的維穩工作目標,真正起著‘第一道防線’作用,各民族群眾和諧相處,因土地糾紛產生的上訪也沒有了。”
  (原標題:小伙子懂法,調處糾紛有辦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r56nrvk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