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看變化。
  國慶長假期間,本報“國慶走基層”特別報道組的多個小分隊,深入眉山、資陽、阿壩、德陽、雅安、樂山等地,感受基層變化——“四支隊伍”活躍在服務群眾的最前線,村民幸福感直線上升;養老模式的轉變,讓幸福蕩漾在更多老人眉目間;發展全域旅游,高山蔬菜基地轉型觀光農業;百萬安居工程惠民生,保障房也能躋身城區黃金地段……
  在震後災區,記者見證汶川、茂縣傳統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當地老百姓吃上“致富飯”;記者記錄雅安上里、中里鎮借助文化基因實現產業共振,實現從民生到產業的“大變身”……
  感受變化,見證發展。“國慶走基層”,我們在路上。
  【幹部作風之變】
  不一樣的值班者
  過節值班也能助民創收
  □國慶走基層眉山小分隊
  國慶長假,輪到值班有些遺憾,職責所在無怨無悔。大街上的“紅袖標”、村裡的文藝宣傳服務隊、漁業技術服務隊……10月1日這天,我們把目光投向了彭山縣牧馬鎮的國慶值班者們。
  上午8點過,牧馬鎮蓮花村街上的人還不多,但不少“紅袖標”已經走上了街頭。他們統一標識,卻來自不同的隊伍,有的來自村黨員幹部服務隊,有的來自村社會志願者服務隊,有的來自村城管執法服務隊。他們的職責也各不相同,有的負責環境衛生,有的負責市場秩序,有的負責治安……但他們的目的卻是共同的:保障老百姓快樂平安過國慶。
  除了室外的“紅袖標”,還有室內沒戴紅袖標的“紅袖標”。坐在蓮花村村委會辦公室的值班幹部,隨時準備接待群眾來訪。村委會監控室的值班幹部,全神貫註註視著全村16個攝像監控傳回的畫面。村上的城鄉綜合治理也走上高科技化道路,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安全更有保障。
  由於各鎮各村的風俗習慣和居民需求不同,設置的服務隊伍也各不相同。牧馬鎮官廳村的文藝宣傳服務隊就是其他村沒有的。上午10點,他們在村委會“勁歌熱舞”起來,吸引了很多村民前來觀看。而這也是他們的“值班工作”——文藝宣傳服務隊1日的國慶節要“值班”,2日的重陽節也要“值班”。看著他們喜笑顏開的跳舞場景,已分不清他們是在值班還是在過節。
  過節值班不僅要保障百姓的平安、娛樂,甚至還可以為他們創收。牧馬鎮武陽村專門成立了漁業技術服務隊,為村民提供技術、銷售、運輸方面的服務。過國慶,市場對水產品需求很大,自然是賣魚旺季。一大早,村上漁業技術服務隊的值班幹部就開始安排協調村民的水產品運送,保障新鮮的活魚第一時間到達各個市場。
  而如果是“多面手”值班,自然會事半功倍。上午11點,在牧馬鎮黨委辦公室,我們就遇到了這樣一位能人。今年,鎮里成立了黨員先鋒服務隊、基層便民專業化服務隊、社會志願者服務隊、村(社區)網絡服務隊四支隊伍,大調解中心副主任楊明軍擔任了村(社區)網絡服務隊隊長。身為高級農藝師的他在牧馬鎮工作25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懂技術、懂管理、懂民心,楊明軍可以勝任任何一支服務隊的工作,被譽為“牧馬鎮活化石”。國慶節這天,就是他值班。
  一天下來,我們目光所及的值班者畢竟只是少數。因為值班,也許他們的旅行計劃被打亂,探親行程被放緩;但有了他們值班,更多的人能夠歡樂祥和、平安幸福地度過假期。國慶大假里的值班者,請接受我們真摯的敬意。
  【公租房之變】
  新路新城新政策
  大學生也能申請公租房
  □國慶走基層德陽小分隊
  10月4日一大早,本報國慶走基層小分隊兵發中江。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報社的國慶走基層活動。
  採訪的重點是公租房,不過,中江縣住建部門的員工,卻都指著距離縣城不遠的成巴高速興奮不已。中江縣住建局總工程師郭爽說,前一天夜裡,他還在通江老家,4日凌晨4點開車奔回中江,不到8點就到了。
  10月3日是郭爽的婚禮,新婚第二天奔波幾百公里來接受採訪,我們深感歉意。他卻說,也就是成巴高速修通了,不然,就算他有心回中江,也沒可能。
  除了暢通的高速,我們穿過中江縣城的時候,能明顯感覺這座縣城的變化。
  實際上,這是我第二次到中江。舅媽是中江人,12年前的那個夏天,全國人民守在電視機前圍觀國足第一次世界杯之旅的時候,我這個資深球迷卻和舅舅、表哥一起踏上了入川的道路。
  路真難走啊!這是我對中江的第一印象,火車開了兩天一夜,從安徽蚌埠到達四川德陽,再坐大巴轉赴中江,然後步行去舅媽老家——不是沒車,是沒有路。
  貧窮,是我對中江的第二印象。那時的中江縣城到處是低矮的樓房,外表長滿了青苔。而舅媽娘家所在的大山深處,木板搭配土坯,屋頂的“瓦”是一層厚厚的蒲草。
  如今,漫步在中江縣城,當年灰濛蒙的小樓已難覓蹤影,代之以大氣的電梯公寓、寬闊筆直的道路,城裡四處都有公租房。
  中江的公租房政策,不斷在放寬準入門檻,保障範圍日益擴大。不僅對中低收入群體開放,更為吸引人才打開方便之門。來中江工作、創業的大學生,不論收入高低,都能申請公租房。對於高層次人才,除了房子,還可以自主挑選單位。
  “成巴高速通了以後,這裡距離成都僅1小時車程。中江的農業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會得到極大的釋放,這裡大有可為。”郭爽嘴裡不斷重覆著中江的遠景,他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新婚夫人原本是成都一家知名醫院的醫生,對於“下嫁”中江始終心有疑慮。去年底成巴高速通車後,她答應了郭爽的求婚,如今更是隨夫來中江工作,“因為這裡充滿了希望。”
  【養老方式之變】
  新政下新型養老
  科技為愛心插上翅膀
  □國慶走基層資陽小分隊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如何更好地讓老人們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甚至老有所樂、老有所為?10月2日,國慶大假第二天,正好是重陽節,我們國慶走基層小分隊選擇資陽市雁江區,在城區和農村分別選點,零距離感受老人們的節日,也見證養老方式的變遷。
  一路行來,我們看到秋日暖陽里老人們眼裡的笑意;我們深深感受到,老人們的日子充實而幸福。循著他們的表情深入下去,我們試圖探尋到養老的最新脈動。
  在資陽市福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電話鈴一響,接線員的電腦屏幕就自動彈出包括老人姓名、年齡、健康檔案在內的近30項數據。依靠這個電話平臺,老人不僅可以點餐、預約家政、聊天等個性服務,還能一鍵實現緊急救助、生活求助、主動關懷等多項功能。資陽市福利院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專家遠程建議和會診系統、視頻親情溝通系統、物聯網監控與管理系統。
  科技加盟,效率提高。依靠智能信息平臺,護工從簡單的“一對一”模式下解放出來,像110警員一樣,通過平臺調度隨時、就近為最需要服務的老人提供護理。新模式同時也為專業化養老機構快速發展提供可能,目前資陽市福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除雁江區外,還同時在簡陽、安岳布點,同時為社區3000餘戶居民提供服務。
  科技養老前景誘人,但前期研發、硬件投入卻極為“燒錢”。現實條件下,政府、企業、受益群眾共同投資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福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智能平臺建設就耗資100多萬元,在使用過程中,如何既讓最困難群眾也能享受養老服務,又讓社會養老機構有利可圖?
  當地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家庭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老進行兜底,同時通過政策法規,積極為社會化養老機構減稅以降低社會養老價格,讓一般家庭也能承擔。目前在福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普通老人一個月只要交20元服務費,就能享受到娛樂、午休和洗浴按摩等多種個性化服務。
  新科技、多渠道、全方位地愛老護老,使老年人的日子越來越好。
  資陽市老齡化率超過全省4個百分點。採訪期間,我們高興地得知,當地通過加大政策扶持,養老服務模式正由機構養老向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相銜接轉變,養老服務內容由單一生活照料向系列化、量體裁衣式服務轉變。
  由雁江區的經驗可以管窺,在省政府今年實施一系列養老新政後,養老這一充滿愛心的傳統產業正進入新時期,因為政策與科技的不斷註入,愛心猶如插上了翅膀,其效益得以更大化。
  【旅游新村之變】
  中里鎮的新意
  村民做好“多選題”
  □國慶走基層雅安小分隊
  10月5日一大早,記者一行從成都出發前往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國慶大假即將結束,短途游的旅客卻興緻不減。8點半,成雅高速入口處車流量明顯增多。而一駛進前往中里鎮的公路,汽車長龍立即入眼,“這裡的旅游竟然這麼火!”記者一行不由感嘆,沒想到正好解答了此後採訪龍泉新村如何“新”的問題。
  下成雅高速至中里鎮龍泉新村,路程並不遠,但我們竟在蜿蜒的路上開了1個多小時。“客多生意火,裝不下的要去上里古鎮。古鎮也滿了,就可以來龍泉新村。”龍泉新村黨支部書記吳桂華盤算著。
  既是新村,自有新意。第一新在於房舍:街道兩旁整齊的房屋讓記者懷疑走錯了地方——這是農村?
  很快,疑問變成了感嘆。在龍泉新村災後重建安置點——東方新村,統一風格的二層小洋樓整齊劃一、黑白地磚鋪設的街道乾凈整潔、門前種植的蔬菜植物長勢喜人……這裡頗有現代版“世外桃源”的錯覺。
  走出村民的居住區,則是龍泉新村打造的農業公園。在裡面走一圈,除了一眼望不到邊的獼猴桃園區外,石頭鋪就的健身游道、休閑亭、觀景台、科普文化長廊……都顛覆了記者印象中的農村。
  第二新則在於村民的“轉型”:走家串戶採訪攀談讓記者懷疑找錯了人——這是村民?
  村民楊世秀家裡正圍坐著擺龍門陣的妯娌鄰居們。統一規劃災後產業重建,大部分村民的地都通過流轉方式出租給了雅安、成都來的“大老闆”,用來開設獼猴桃、藍莓、食用菌採摘觀光園。而不再被拴在土地上的村民們有了更多選擇:外出打工,在自己的地里做“上班族”,或是開農家樂吃旅游飯。
  村民們的“多選題”,其實都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龍泉新村如今正在打造區別於上里古鎮和碧峰峽景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紅色農莊。楊世秀一家就利用自己的小別墅,開辦了一家紅色主題旅館。楊世秀還在自家門口設了一個電瓶車租賃點。
  住著新房,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吃的是自己種的蔬菜;“上班族”走路5分鐘就開工,“老闆們”坐在家門口等生意。新村的新意或許就在此——用好資源好致富,村民自有新生活。
  【羌寨人之變】
  投身旅游業
  她放下鋤頭拿起針頭
  □國慶走基層阿壩小分隊
  10月3日下午4點半,結束在茂縣最後一個點——白石羌寨的採訪,我們已比最初計劃的返程時間晚了1個小時,但小分隊仍在寨子里不舍離去。
  這一路打動我們的,是一張張對生活充滿樂觀態度的笑臉——在羌繡館里安靜刺繡的東村繡娘劉安芳、在廚房裡光著膀子幹活的飯店老闆楊和江、在照相館跟客棧之間兩頭跑的老闆娘張澤莉、在自家店里快樂地統計著前一天客流量的老闆舒春武……
  行業不同、經歷各異,但每張笑臉背後都有一張共同的精神標簽:追夢者。無論是非遺創意產業園裡的繡娘,還是半山羌寨里的農家樂老闆,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得通過努力奮鬥,找準目標市場,轉化好傳統資源,轉變經營理念,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在映秀,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都從事著與旅游有關的職業。繡娘劉安芳就是其中一個。地震前,她只會拿鋤頭下地幹活,地震後,她的生活實現了“重大轉型”:放下鋤頭拿起針頭,埋頭學了3個多月,出師成了一名專業繡娘。每天按時上下班,1000元的保底工資加上公司給的作品提成,每個月能拿1500元左右的工資,同時還可以做別的事。劉安芳說,現在的生活很充實。
  在茂縣白石羌寨,76歲的大爺何思遠毫不掩飾自己的幸福,笑著指了指家對面的林子,“這蘋果樹是我家種的,以前摘下來背到山下賣,兩三塊一斤都不好賣,現在搞旅游,游客上門來家裡自己摘,四五元一斤隨便賣。”何大爺的兒子還與人合伙開了飯館,各種收入加起來一年近10萬元。
  “80後”張澤莉是一家客棧和一間照相館的老闆娘。為讓自己的客棧更有吸引力,性格開朗的她最先搞起了鍋莊舞、烤全羊等娛樂項目,村子里其他村民紛紛到她這兒來“偷師”,她也大方地傳授經驗,“我一家客棧開得好還不夠,全村的名氣打響了,游客才會更多,大家也都發財了。”“不安現狀”的張澤莉還計划著再把家裡的一點地利用起來,搞有機農場,讓游客住店的同時,能有更多可以體驗的東西。
  與一般的羌寨農家樂經營者比,舒春武更懂得通過網絡來營銷。現在,入住游客中80%以上都是通過網站預訂房間。他還經常用手機拍攝自家農家樂的房間和周圍環境,將照片上傳到網絡,給自己的農家樂“加分”。
  我們離開時,白石羌寨外偌大一個停車場停滿各種大巴車和自駕車輛,往返這條黃金旅游線的車輛基本都會在這停留觀光、採購特色產品。此時,仍有一群群游客往寨子里涌去。
  【蔬菜基地之變】
  峨眉山下全域旅游
  種蔬菜種下家庭農場夢
  □國慶走基層樂山小分隊
  在國慶節前,我們就確定了走基層的主題和路線,去峨眉山的高山蔬菜基地,看看這裡是如何發展全域旅游,如何轉型升級。
  6日清晨8時,小分隊從報社出發。進入成雅高速後,車流量逐漸增大。約莫1個半小時後,我們順利抵達峨眉山,一路上陽光明媚,秋高氣爽。出高速後,滿山的鬱郁蔥蔥,還有道路旁的慶祝標語,無不透出節日的氣氛。
  在龍池鎮副鎮長李學研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山蔬菜基地。這裡滿山遍野,全都種植著綠色、無污染的蔬菜,番茄、茄子、豆角、黃瓜、蘿蔔、白菜等等數不勝數。恰巧村民們正在收割,將一捲捲蓮花白裝上卡車,運往成都、樂山等地。
  看著我們到來,村民們熱情地打著招呼。代選躍是高山蔬菜基地中的種植大戶,他承包的200多畝土地上主要種植著高山蘿蔔,全年收入保底在20萬元左右。在與代選躍的交談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當地政府各種扶持的感激之情。原來,在兩三年前高山蔬菜基地還未建成時,這裡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即使是趕上了豐收,好的蔬菜也沒有辦法運出。當地政府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投入200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修路修到戶門口,還修了一條蔬菜基地運輸環線。同時,還幫助農戶安裝除蟲害的黃板、太陽能燈,並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以確保蔬菜無公害種植。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像代選躍這樣的農戶成為了受益者,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經過兩三年的發展,龍池鎮高山蔬菜基地發展得紅紅火火,正在向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高山蔬菜產業示範基地的目標邁進。而與此同時,基地中的農戶也在思考更大的道路。峨龍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懷軍就想著借助基地發展以及峨眉山旅游的勢頭進行產業升級,發展觀光農業。在蔬菜基地中搞家庭農場,用100畝土地,打造一個集休閑、旅游、度假、種植於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示範區。為此,他還特地把兒子送到四川農業大學學習農業管理,想等兒子畢業來管理家庭農場。
  在高山蔬菜基地採訪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印象卻是極其深刻。如果用一個詞來感悟此次走基層,那一定是“變化”二字,相信一年之後,這裡還將出現更大的變化。
  (原標題:我們在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r56nrvk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